学者新说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学者新说

《光明日报》|方恺:林业碳汇体系建设与碳中和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3-06-10 阅读量:24

方恺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经济方向成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双碳’目标下区域协同减排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首席专家。

鸟瞰建设中的博鳌零碳示范区(2月24日摄)。新华社发

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的毛竹林碳汇通量观测塔。资料图片

林业碳汇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包含现代化和生态化两大内涵。现代化意味着要将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等经济和民生建设目标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化意味着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碳达峰碳中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应当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因此,高质量推进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助于将碳达峰纳入碳中和视野进行布局规划;另一方面,有助于“以点带面”,待模式和经验成熟后逐步向全国推广应用。

在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生态系统碳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林业为例,其碳汇生态资源的科学经营与有序交易既能大幅提升区域固碳能力,又能促进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协同推动“双碳”目标、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的汇聚点。从理论层面看,可交易的林业碳汇可视为一类生态产品。关于“生态产品”的概念尚无定论,其内涵多囿于农、林产品等狭义范畴,鲜少关注林业碳汇等具有负碳效应的广义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机制;从市场层面看,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和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部分控排企业的碳汇购买需求加大,市场对重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呼声持续高涨,为林业碳汇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从战略层面看,尽管能源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但化石燃料的刚性需求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因此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系统增汇抵消碳排放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总之,林业碳汇交易的重要性不断彰显,为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现实抓手。

然而,现阶段的林业碳汇体系建设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首先,林业碳汇生态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较低,难以实现招商资源与项目之间的高度匹配,导致盲目开发和无序经营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林业碳汇生态资源形态多样,常呈现碎片化分布格局,难以准确探明其真实本底情况;再次,林业碳汇的分散化经营难以发挥产业辐射作用,加之缺乏公众参与的有效渠道和内生动力,使得碳汇交易对于广大农民的增收带动能力总体偏弱。

实践案例:从“售卖空气”到“森林魔方”

在国内,以全国首个生态省——浙江为例,浙江一些地区正在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

案例一:湖州市安吉县竹林碳汇建设

安吉当地植被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拥有竹林面积101.1万亩,其中毛竹林87万亩,曾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业产值,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竹乡”。近年来,安吉重点围绕两片“叶子”(竹林和白茶)做文章。在做实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做精竹产品深加工的同时,通过建立竹林碳汇收储平台,推动交易入市,将毛竹林的生态价值高效转化为经济价值,带动全县119个行政村、4.9万户农户和17.15万名林农取得长久性收益。

安吉的实践措施包括:

第一,竹林碳汇集中收储。安吉首创“两山合作社”,对生态资源进行分类调查,叠加整合、动态更新约300个数据图层,构建了“生态资源管理应用一张图”,精准探明全域竹林碳汇生态资源本底。通过深化林地经营权制度改革,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竹林经营权流转至对应村专业合作社,再由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至县“两山合作社”,统一进行竹林碳汇市场交易管理,从而推动全县竹林经营权向集约化转变,实现了竹林碳汇生态资源规模化经营。截至目前,安吉已组建村毛竹专业合作社119家,实现千亩以上竹林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流转竹林84万亩。按0.39吨/亩的固碳能力测算,年碳汇量可达33万吨。通过增强经营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化,安吉竹林的增汇潜力显著,固碳能力有望在2025年提升至0.60吨/亩,年碳汇量可达52万吨;在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0.80吨/亩,年碳汇量可达70万吨。据估算,安吉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未来30年的远期收益可达20亿元,村合作社年均增收100万元。

第二,竹林碳汇经营交易。安吉依托“两山合作社”,在全国首创了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构建了资源管理、资源收储、经营服务、产品追踪、效益增值、收益分配等6大应用场景,形成了“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流程开发体系。安吉探索开展了县内交易和市内跨县交易,累计有21家企业(机构)购买竹林碳汇2.5万吨,交易额172万元,初步建立了区域性的竹林碳汇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安吉充分利用金融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碳汇惠企贷、碳汇收储贷、碳汇共富贷、毛竹碳汇富余价值恢复补偿保险、竹林碳汇价格指数保险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对购碳企业实行金融让利,对固碳林农实行保险托底,促进竹林碳汇供给方、消费方良性循环。例如,安吉农商银行发放竹林碳汇系列贷款50笔,金额共计2.4亿元,其中面向村集体发放的“碳汇共富贷”47笔,金额1.9亿元;近期,安吉县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115亿元的竹产业改造升级碳汇能力提升项目,预计将产生4.0%的年化收益率,经济效益显著。

第三,碳汇收益合理分配。坚持“资源从农民手中来、效益回到农民手中去”的原则,大力推行“两入股三收益”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全面加快乡村振兴、促进林农共同富裕。农户将竹林碳汇资产量化入股,从而获取竹林流转租金、村专业合作社股金分红和经营竹林薪金三大收益,最终目的是“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具体而言,一是农户将竹林经营权流转至村专业合作社,获取租金;二是村专业合作社将林权流转金用于共富产业园、共富乡宿等具有稳定收益经营性项目的入股投资,获取股份收入;三是引导农户就近参与竹林生产和经营管理,获取薪金。例如,山川乡大里村68岁的村民池根法将自家23亩毛竹林流转给了村集体,除“售卖空气”外,村里还组织在林下种植竹荪、黄精、大球盖菇等经济作物,修建延伸林道,使毛竹林经济效益有所增加,每年每人平均分到1500元,直接增加了家庭收入。除此之外,池根法还实现了在村就业,成为一名“毛竹采伐员”,通过帮助村里砍伐毛竹又获得一笔工资性收入。

安吉县的实践经验是,通过积极深化竹林碳汇改革,致力于打造竹林碳汇交易的全流程开发体系,形成了“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良性闭环,实现竹林碳汇“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共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以为,结合相关经验,可以考虑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竹林碳汇生态资源禀赋较优地区开展碳中和先行示范,强化竹林碳汇交易顶层设计,既要做大碳汇生态资源本底,更要畅通碳汇交易市场,促进碳汇收益共享,进而形成良性持久的竹林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案例二:衢州市龙游县林业碳汇建设

龙游县拥有90万亩林地,其中竹林面积超过40万亩,超过县域国土面积的1/4。近年来,龙游以全省林业“百千万”工程和全国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通过碳汇造林、森林抚育、林相改造、护林防火等森林经营措施,新增国土绿化及林相改造面积约1.4万亩。在此基础上,龙游推出“森林魔方”推进共同富裕的硬核举措。

龙游县的实践经验包括:

第一,构建碳汇监测机制。着力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和竹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监测机制建设,开展了植被碳储量现状分析和潜力预测分析。通过与高校合作组建碳汇科技创新团队,综合考虑地域分布、林种类型和海拔等因素,在下辖15个乡(镇、街道)中选取80个土壤采样点,完成全域土壤碳储量的本底调查,进一步构建碳汇变化预测模型,有效开展碳汇开发潜力评估。

第二,建设数字化碳账户。龙游陆续推出配套文件支持碳账户建设,通过推进“点碳成金”数字化技术应用,建立林业碳汇生态资源数据库。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动态更新全域高精度林业碳汇数据,实现林业碳账户的智慧化管理。目前,龙游已建成林业碳账户265个,2500余人通过植树获取个人林业碳积分,年固碳量达58吨。

第三,打造碳汇场景集成平台。龙游聚焦林业促进共同富裕的难点问题,围绕资源管理、资源变现、资源招商、林业帮扶、全民共富和生态保障6大目标,建设集数字化改革、生态碳产品价值实现、林业促共富于一体的“四库”(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森林魔方平台体系,加快碳汇监测、碳汇收储、碳汇交易、林碳金融、碳收益等智慧林业应用场景创新,打造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数字治理新模式。

龙游的实践经验是,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技术赋能林业碳汇监测和碳账户建设,着力破除碳汇生态资源数据粗、核算难的困境。通过以上实践,我以为,未来需要充分发挥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在碳汇生态资源监测、核算、交易和补偿等环节的作用,加快构建全口径、高精度、动态性的林业碳汇数智平台,大力推动碳汇信息数字化和产学研一体化,最终为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再看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开展了林业碳汇交易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其中一些经验可以为我国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参考。

例如,美国森林面积11.4亿亩,其中家庭拥有的森林面积量约占38%,年均碳汇量达1.2亿吨,可抵消美国每年2.4%的碳排放量。2021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发展中的气候解决法案》,明确较小规模的农场主和家庭林主可以参与碳市场,并制定了一系列农林业碳汇建设项目发展行动方案。该法案的适用对象为拥有20~1000英亩(约121~6070亩)林地规模的家庭林主,旨在充分挖掘碎片化森林资源的增汇潜力及其经济价值。

其森林碳汇建设的做法包括:第一,鼓励家庭林主参与。美国森林基金会建立了一套家庭森林碳计划,通过与家庭林主签订20年的森林管理合同,为其制订长期森林管理计划,家庭林主可获得每亩28~58美元的一次性收入。目前,已注册的家庭森林碳汇建设项目规模超21万亩,年碳汇量达90万吨,覆盖美国约2000个农村地区。第二,培育中介机构参与。目前,美国森林碳汇交易已初步形成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根据项目开发和交易流程,中介服务机构可分为开发机构、注册中心和标准评估机构,以及第三方验证机构。这些机构独立从事业务活动,同时依法接受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的业务监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森林碳汇项目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此外,美国农业部建立了第三方核查核证计划,中介服务机构可与家庭林主合作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第三,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美国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森林碳汇交易市场,通过碳市场对重点排放企业实施强制分配排放指标政策,促使其产生碳汇购买需求。参与碳交易的主体大多为大型企业或化石燃料供应商,当这些企业的排放配额不足时,必须从其他超额完成减排目标的企业购买配额,或者购买森林碳汇等项目以抵消其超标排放,后者构成了美国自愿减排市场中的碳信用机制。

美国鼓励家庭林主、中介机构、企业等主体参与碳汇交易,有助于克服森林碳汇交易动力不足、规模不大等问题,提高市场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未来我们应考虑的是,政府着重负责林业碳汇生态资源整合,企业发挥经营优势推动碳汇交易产业化发展,林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利益分配,第三方机构围绕核算、认证、经营、交易等环节开展工作,最终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提升碳汇交易机制的内生动力。

林业碳汇体系建设的三个重点环节

通过对林业碳汇建设实践案例的梳理来看,以上几种实践各自具备优势,可以在未来实现有机结合,最终助推我们高质量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总结起来,林业碳汇体系建设的一般化推进路径,应包括以下重点环节:

环节一,构建数字化林业碳汇监测机制,明确本底潜力。

首先,提升林业碳汇资源信息数字化。在系统摸排林业碳汇生态资源本底的过程中,应打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发展改革等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借助卫星遥感、网格化监测、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加快建立林业碳汇生态资源智慧云平台。通过汇总、更新和分析各类林业碳汇生态资源的分布特征、质量等级、功能特色等数据,为林业碳汇交易奠定数据基础。

其次,推进林业碳汇价值核算规范化。应在参考全国碳市场动态碳价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林业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体系,明确针对不同生态资源类型的价值核算原则、流程、方法和技术。借助数字化技术,构建系统集成、智慧精准的林业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数据库和可视化平台,推进核算成果在碳汇收储、经营和交易等多领域、多场景的应用。

再次,实现林业碳汇流转收储便捷化。应基于“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推行林木权和碳汇权分离。在完善森林等不动产登记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林业碳汇生态资源权属登记体系。简化确权登记流程,明确资源使用的权、责、利,避免产生林权纠纷,为林业碳汇生态资源产权流转和集中收储扫除障碍。此外,应灵活采取租赁、入股、托管、赎买等形式集中收储林业碳汇生态资源。

环节二,开发全流程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实现保值增值。

首先,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合理布局。应以“最佳适配、最优转化”为原则,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林业碳汇项目。例如,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福建等省份均有丰富的竹林资源。竹子的固碳能力强,每公顷是杉木的1.46倍;且生长周期短,4—6年便可利用,而一般树种生长周期多在20年以上。以竹林作为碳汇载体,相比其他林种见效更快、更显著,因此可以在适宜地区通过做大竹林碳汇“增量”方式,更好助力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建设。

其次,提升林业碳汇项目市场认可度。应通过引进有资质、有技术、有资金实力的优质企业进行林业碳汇项目的专业化开发经营,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整合招商力量,将碎片化的资源打包为项目库,针对不同类型林业碳汇项目“量身打造”招商运营方案,实现项目精准落地。此外,应积极开发与国际接轨的林业碳汇经营项目方法学,提升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进一步扩大林业碳汇交易的区域范围。

再次,推进林业碳汇产业规模化运作。应吸引具有产业集群效应的经营主体,以链式帮扶机制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通过提供专业化技能培训和公益科普等举措,使小农散户也能切实享受到林业碳汇经营和交易带来的价值红利,从而增强公众参与热情。应以林业碳汇交易撬动乡村就业和外来投资,使曾经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而流失的人力、物力资本重新聚集到农村,以林业碳汇产业规模化运作助力碳中和村镇建设。

环节三,引导多元化主体参与交易,激发需求潜能。

首先,刺激企业购汇需求。应尽快重启CCER,提高林业碳汇项目占比,主动对接有碳抵消需求的企业,实现林业碳汇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良性联动,既能满足控排企业的减排需求,又能推动林业碳汇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随着CCER的重启,应进一步提高其在全国碳市场中的抵消比例上限,调整相应准入规定,以满足企业的购汇需求。

其次,引导公众参与交易。为进一步调动公众参与减排增汇实践的积极性,应积极打造碳普惠机制,试点将公众购买林业碳汇作为一种碳信用纳入个人信用体系,在后续银行放贷等环节给予便利。此外,在欧盟通过碳边界调整机制法案之际,应大力引导林业碳汇项目经营企业开展特色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碳标签认证,形成林业碳汇项目的低碳属性与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再次,强化政府市场监管。除企业和公众参与外,林业碳汇体系建设离不开政府这一重要主体。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林业碳汇与碳市场、可再生能源、负排放技术等机制发展,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管理。借助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东风,加快推进跨区域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林业碳汇生态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的制度溢出效应。此外,林业碳汇战略储备可以作为地方政府调控的政策工具,在市场低迷时购入,在市场供应不足时投放,从而降低碳市场供需不稳定带来的冲击与风险。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