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文:金属有机骨架中联吡啶铁单原子作为过氧化氢电子泵实现持续有机污染物降解
2025-09-24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通讯作者:杨 坤 教 授第一作者:段立民文章链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509337基于过氧化氢(H2O2)和铁基催化剂的类芬顿反应因产生高活性羟基自由基(·OH),是一种潜在的新污染物氧化降解技术,其中·OH的生成效率取决于催化剂向H2O2的电子转移。然而,类芬顿催化剂H2O2生成·OH的效率普遍低于50%,大量H2O2被无效消耗。目前,两种策略致力于提高H2O2生成·OH的效率,一是加速H2O2从催化剂获取电子的过程,而此过程会同时伴随H₂O₂失去电子生成...
张林教授团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发文:“数据-机制”双驱动净水膜迈向智造时代
2025-09-09
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成果简介近日,浙江大学张林教授联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梁立军副研究员在环境领域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表了题为“A smart framework to design membranes for organic micropollutants removal”的研究论文。文中开发了一种创新的数据-机制融合的分子表征学习(DMF-MRL)模型,构建了颠覆传统的“数据-机制”双驱动设计框架,为高效膜材料开发提供全新路径。通过将分子指纹与物理模型整合至机器学习框架中,首次从官能团水平解析了OMPs对膜去除效率的影响机制,揭示了污染物与膜之间的复杂...
谷保静教授团队在《科学》开出绿色转型新“处方”
2025-06-06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
春夏转换之际,天气容易阴晴不定,时而烈日当空,气温骤升至30摄氏度以上,时而暴雨倾盆,气温如坐过山车般骤降。这种极端天气现象不仅源于冷暖空气的交替影响,更是自然环境向人类发出的警示——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碳、氮作为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两大关键元素,其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温室效应、PM2.5污染等公众高度关注的气候和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教授团队基于人类-自然耦合系统(CHANS)碳氮耦合模型,定量追溯了碳氮元素在土壤、水体、大气以及各行业部门之间的流转...
罗忠奎研究员团队在Soil & Environmental Health发文:农田土壤分层模拟提升全剖面土壤有机碳预测
2025-05-26
土壤与环境健康SEH
浙江大学罗忠奎团队在Soil & Environmental Health(SEH,《土壤与环境健康》)期刊发表题为“农田土壤分层模拟提升全剖面土壤有机碳预测(Enhancing whole-profile soil organic carbon predictions in croplands through a depth-resolved modelling approach;2025,3(3):100156)”的研究论文。土壤有机碳(SOC)是土壤健康的关键指标,在气候智慧型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过程的农业系统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模拟农田全剖面SOC动态,为稳产、固碳、减排的多目标农业管理提供科学工具。然而...
陈志钢教授团队在Global Food Security发文揭示:疫情冲击下全球粮食“产量足够但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2025-05-15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近日,我院生态经济方向的陈志钢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Global Food Security上发表了题为 “Why Do Epidemics Cause More Hunger Even When Global Food Production Is Unaffected?” 的论文。该研究由龚斌磊、代首寒、王硕、史新杰、黄飚和陈志钢合作完成。研究背景新冠疫情暴露了全世界农业粮食体系的脆弱性。然而,即便在疫情暴发前,全球就有数亿人食不果腹,这一数字在去年增至8.11亿。与此同时,全球生产的粮食却足以养活每一个人。这一情况不可想象,也断然不可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
罗忠奎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发文揭示:变暖气候下植物通过氮素挖掘加剧深层土壤有机碳损失
2025-05-14
生态学者
气候变化下土壤有机碳源汇变化取决于土壤碳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气候变暖通常加速土壤有机碳分解而导致碳损失;而变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氮沉降以及生长季节延长等会提高植物生产力,增加土壤碳输入,从而可能会抵消变暖导致的土壤有机碳损失。然而,在全球尺度上气候变暖与植物生产力协同变化对不同土层有机碳的长期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妨碍了对气候变化下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准确预测。罗忠奎研究员团队,基于全球12万多个土壤剖面有机碳数据和相关生态环境信息,应用课题组...
郑绍建教授团队在Nature Plants发文:揭示植物铝离子受体PSKR1/ALR1的活性调控机制
2025-04-22
生命科学学院
酸性土壤占据全球 30%的陆地面积和 50%的潜在可耕地面积。铝(Al)毒是酸性土壤中限制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也是酸沉降导致森林退化的重要原因,威胁着全球农业和生态环境安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应对铝胁迫的策略,其中转录因子STOP1调控的根尖有机酸分泌是核心抗铝机制,相关研究已取得深入的进展,但植物如何感知铝离子并将信号传递至STOP1进而启动抗铝响应这个最关键的科学问题直到最近才取得突破性进展。郑绍建团队在2024年发现了首个植物铝离子受体PSKR1/ALR1,并揭示了植物...
程磊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Ecology期刊发文:构建一新的理论模型并揭示全球β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关键预测因子
2025-04-09
生命科学学院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解该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解析不同环境梯度下β多样性变化规律与机制。β多样性描述了不同地点间物种组成的差别,常用以表征群落中物种组成沿着环境梯度的差异与更替。一些观察数据显示,木本植物的β多样性在全球尺度下随纬度的增长而呈现出下降趋势,如何在理论上揭示这一趋势背后的可能机制是当前生态与进化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2025年1月27日,程磊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Ecology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The proportion of low abund...
陈宝梁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文:土壤腐殖质成分对铁(水合)氧化物形成的抑制作用的机理认识:从原位动力学到分子热力学
2025-03-31
水处理文献速递
第一作者:Xinfei Ge通讯作者:陈宝梁 教授通讯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DOI:10.1021/acs.est.4c12300全文速览由于空间上的接近性和强反应性,土壤腐殖质成分不可避免地参与铁氧化物的形成,在污染物固定、碳循环和养分供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不同腐殖质成分在铁氧水氧化物初始形成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目前仍缺乏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实时监测溶液 pH 值,以及在没有和有不同腐殖质成分的情况下原位观察沉淀的 Fh 纳米颗粒,确定了铁氧水氧化物初始阶段铁氧水氧化物(Fh)的特征形成期...
杨坤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文:具有高孔容的新型介孔铝基MOF材料用于高浓度苯吸附
2025-02-20
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第一作者:胡来钢通讯作者:杨坤文章链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425429 近年来,随着环境与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苯等有害气体的高效捕获成为研究的重点。苯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工业污染物,特别是在突发性环境事故中,对人体健康及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尽管传统的微孔MOFs在低浓度苯的吸附中表现优秀,但在高浓度吸附过程中往往受到其孔容有限的限制。相比之下,介孔MOFs因其较大的孔径和孔容,在吸附高浓度苯分子方面具有更高的潜力。然而,目前报道的高性能介孔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