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研究院概况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人才队伍
生态经济
数字生态
生态治理
生态健康
环境污染协同整治
碳中和技术与制度创新
科学研究
合作交流
科研成果
学者新说
社会服务
政策制度
联系我们
ENGLISH
ENGLISH
首页
关于我们
研究院概况
组织架构
现任领导
人才队伍
生态经济
数字生态
生态治理
生态健康
环境污染协同整治
碳中和技术与制度创新
科学研究
合作交流
科研成果
学者新说
社会服务
政策制度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合作交流
科研成果
学者新说
社会服务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郑绍建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发文揭示:植物磷酸肌醇InsP6生物合成和磷稳态调控的新机制
2024-06-17
BioArt植物
六磷酸肌醇(又名植酸),简称InsP6,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种子磷素的主要储存形式,对植株体内磷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1-4]。作物种子中的InsP6无法被人体和动物吸收利用,其大量存在反而会大幅降低肠道对矿质营养元素等无机营养和蛋白质等有机营养的吸收效率,同时这些植酸磷随后通过粪便排入环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5-6]。因此,培育低种子InsP6含量的农作物品种对改善作物营养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解析植物体内InsP6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InsP6的生物合...
我院张清宇研究员参与联合发布全国首个嵊泗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
2024-05-31
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16个世界海洋日,5月28日,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在舟山嵊泗联合发布嵊泗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同时发布2023年嵊泗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结果。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局长黄海波,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阮飙,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金翔龙,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办公室副主任邓小东,自然资源部宁波海洋中心主任蔡燕红,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副处长程骅,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海洋预警预报处四级调研员苏建军,浙...
谷保静教授团队在Nature Food发文:中国的农业管理实践增强氮素可持续性并造福人类健康
2024-04-07
农业遥感与作物模型
文章信息文章题目: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hina enhance nitrogen sustainability and benefit hunman health发表期刊:《Nature Food》影响因子:23.2通讯作者:谷保静 教授第一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在线日期:2024-04-02研究背景全球农业生产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广泛使用灌溉水、农药和肥料以及耕地面积的扩展。虽然这些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即时的食物需求,但也导致了大量的农业污染。实验研究强调,多种管...
谷保静教授团队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文揭示:二氧化碳水平升高促进全球森林的碳、氮循环
2024-04-07
农业遥感与作物模型
文章信息 文章题目:Elevated CO2 levels promote both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ing in global forest 发表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 影响因子:30.7 通讯作者:谷保静 教授 第一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在线日期:2024-04-02研究背景 森林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的角色,特别是在碳汇方面对于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的重要性。随着大气中CO₂水平的不断上升,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通过CO₂肥料效...
谷保静教授团队在Nature Food 提出我国破碎化农田管理方案
2024-03-25
生态循环圈
文章信息期刊:Nature Food题目:Managing fragmented croplands for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 China通讯作者:谷保静 教授 (浙江大学)时间:2024-3-21研究背景中国耕地普遍分散,由于人均土地资源有限,小农农业主导农业生产。与现代大规模农业的地区相比,这些破碎的农田的生产力通常较低。此外,受农村老龄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破碎农田的遗弃也在增加。大量人口对粮食需求造成的压力,以及饮食组成的逐渐但实质性的变化,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目标,包括与零饥饿...
罗忠奎研究员团队在PNAS发文揭示:构建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普适模拟模式
2024-03-08
生态与地理速报
土壤有机碳矿化,即有机碳向无机碳(如CO2)转化的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的核心环节,其温度敏感性(通常用Q10表示,即温度每升高10度,土壤有机碳矿化变化的倍数)直接影响碳循环-气候变化反馈作用,但调控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机制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罗忠奎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相关学者,提出一种统一“碳质量”(carbon quality)和微生物“碳可利用性”(carbon availability)假说的权衡模式,该模式解释了全球尺度上97%的Q10变异。结果发现,土壤有机碳矿...
胡宝兰教授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4-01-18
ZJU环境微生物课题组
Methane-dependent complete denitrification by a single Methylomirabilis bacterium一株Methylomirabilis细菌独立介导的全程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第一作者:姚翔午通讯作者:胡宝兰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影响因子:28.3DOI: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3-01578-6文章摘要厌氧生境中,甲烷氧化耦合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往往被认为由ANME-2d古菌和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细菌共同参与完成。本研究经过1000多天从稻田土壤中富集分离得到一株厌氧甲烷氧化细菌Ca. Methylomirabilis sinica...
林道辉教授团队在Eco-Environment & Health发文揭示:表皮微生物参与介导土壤复合污染对宿主蚯蚓的毒性效应
2024-01-17
环境人Environmentor
研究背景导读自然界中动物与微生物往往以共生体的形式存在。环境污染物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宿主动物的生理生化过程而导致毒性,也能通过干扰共生菌群落结构间接导致宿主损伤。目前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对于蚯蚓等典型土壤动物来说,表皮微生物深度参与了宿主与环境之间的营养交换,其群落变化可能对宿主毒性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当前蚯蚓等典型土壤动物表皮微生物的类型、群落结构与污染响应机制尚不明确,其与宿主毒性的耦合关系有待揭示。图1. 表皮异养微生...
罗忠奎研究员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在Nature Food发文:提出多目标农田管理优化框架
2024-01-10
土壤与环境健康SEH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数字生态方向罗忠奎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郑州大学提出一种多目标农田管理优化框架,将过程机理模型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实现高分辨率时空尺度的快速模拟与多管理组合协同优化,明确了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1km空间尺度上作物稳产-固碳-减排管理时空变化格局,实现管理处方一张图,助力智慧农业和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成果以“Spatiotemporal co-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
罗忠奎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文揭示:极端气候对全球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024-01-03
土壤与环境健康SEH期刊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数字生态方向罗忠奎研究员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及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相关学者发现,气候变化下频发的大多数极端气候事件正在加剧全球土壤有机碳的损失,这一发现对准确预测气候变化下的土壤有机碳动态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以“Respons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 climate extremes under warming across global biomes”为题,于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2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浙江大学环境...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33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2
/
4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