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雷研究员团队在Waste Management发文:利用统计模型综合分析堆肥不同阶段和不同材料的成熟度差异
2025-02-19
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图文摘要文章亮点1. 厨余垃圾、畜禽粪便和污泥堆肥过程存在显著差异2. 模型与解释性方法的结合增强了对堆肥成熟度的评估3. 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堆肥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路径4. 部分依赖分析量化了关键指标对堆肥成熟度的影响引 言 随着人口增长和畜牧业的扩张,厨余垃圾、畜禽粪便和污泥等有机固体废弃物的产量不断增加,这些废弃物的有效管理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至关重要。堆肥作为一种资源回收和污染控制的有效手段,其成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不同材料的堆肥过程存在显著差异。因此,...
2024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指数及百强县发布
2024-12-13
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12月12日,由浙江大学、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共同研究编制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发展指数在“第二届湖州青年学者‘两山’研讨会”发布。同时,公布了2024年度“两山”发展百强县名单,专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报告及县域实践案例分析(2023)》同步发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3年,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谷保静教授团队在Nature Coummunications发文:揭示气候变暖加剧了全球森林碳和氮循环的不平等
2024-10-28
地理科学前沿
森林蕴藏着地球上超过 75% 的陆地生物多样性,是热带、温带和北方生物群落的自然资产。它们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然而,全球变暖对森林碳氮循环的影响仍不确定。针对这一研究空白,谷保静教授团队于近日在Nature Coummunications发表了研究文章。作者构建了森林生态系统变暖实验的全球综合数据集,并使用DLEM和CHANS模型估算了全球森林碳和氮预算,并评估了气候变暖对于森林资产的影响。作者预测由于化石燃料社会的气候变暖,2100 年总氮输入量和累积量将分别减少7±2和28±9 百万吨...
史舟教授团队在Soil & Environmental Health发文:In-situ predic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n wheat-rice rotation fields via visible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2024-10-18
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史舟教授团队在Soil & Environmental Health(SEH,《土壤与环境健康》)期刊发表题为“基于原位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小麦-水稻轮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预测(In-situ predic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n wheat-rice rotation fields via visible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2024,2(4): 100113)”的研究论文。土壤有机碳(SOC)在养分循环、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防止侵蚀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被视为土壤退化的指标。全球变暖导致的土壤温度升高会加速SOC分解速率,然而不同SOC组...
罗忠奎研究员团队在Geoderma提出:土壤智慧型种植以实现气候智慧型生产
2024-10-18
农业遥感与作物模型
文章题目:Soil-smart cropping for climate-smart production发表期刊:《Geoderma》影响因子:5.6通讯作者:罗忠奎 研究员第一单位:浙江大学在线日期:2024-10-11农业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又要适应气候变化。尽管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开发更具适应性和高产的作物品种,并改善水和养分管理实践,但作物通过优化土壤资源利用来应对这一挑战的潜力仍未得到充分开发。在本研究中提出优化根系以促进土壤资源的有效获取可以提高产量、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
高翔院士团队在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发文:一种高效稳定地生产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高性能V3.5+电解液的催化剂
2024-09-02
之声新能源
第一作者:Zhesheng Hua通讯作者:Xiang Gao (高翔) Hao Song(宋浩)通讯单位:浙江大学成果简介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FB)在固定式高容量储能领域成为领跑者,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和系统剩余价值(资源回收)方面显示出比锂离子电池更显著的优势。尽管如此,电解液的高制造成本仍然是VRFB扩大商业化的一大障碍。利用甲酸作为还原剂催化钒电解液的生产是一条有前景且经济可行的途径。然而,阻碍大规模电解液生产的主要瓶颈在于催化剂的活性和耐久性不足。浙江大学高翔院士&宋浩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核壳...
林道辉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文揭示:氧化铁纳米材料与植物-根际菌共生体协同生成铁膜用于去除旱地土壤中的高氯代污染物
2024-06-27
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第一作者:郑天颖,侯杰通讯作者:侯杰,林道辉通讯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3133 近日,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治理方向林道辉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Ferric Oxide Nanomaterials and Plant-Rhizobacteria Symbionts Cogenerate Iron Plaque for Removing Highly Chlorinated Contaminants in Dryland Soils”的论文。该研究针对农田土壤中的高氯代污染物五氯联苯(PCB101),通过...
杨坤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文报道:KOH活性炭涂覆的3D木基太阳能蒸发器实现最高的水传输高度和蒸发速率用于高效清洁水生产
2024-06-24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通讯作者:杨坤教授 王娟研究员第一作者:张梦雪一单位:浙江大学环资学院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02583太阳能驱动的界面蒸发技术(SISG),是利用可再生的太阳能从海水或高盐废水中生成清洁水,被视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水的蒸发速率是该技术的效率的直接体现。传统的2D太阳能蒸发器,即使实现了100%的太阳能到热能的转化,最高的蒸发速率也仅有1.47 kg m-2 h-1。而3D太阳能蒸发器在利用太阳能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环境热能和风能的获取...
郑绍建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发文揭示:植物磷酸肌醇InsP6生物合成和磷稳态调控的新机制
2024-06-17
BioArt植物
六磷酸肌醇(又名植酸),简称InsP6,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种子磷素的主要储存形式,对植株体内磷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1-4]。作物种子中的InsP6无法被人体和动物吸收利用,其大量存在反而会大幅降低肠道对矿质营养元素等无机营养和蛋白质等有机营养的吸收效率,同时这些植酸磷随后通过粪便排入环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5-6]。因此,培育低种子InsP6含量的农作物品种对改善作物营养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解析植物体内InsP6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InsP6的生物合...
我院张清宇研究员参与联合发布全国首个嵊泗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
2024-05-31
浙江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16个世界海洋日,5月28日,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在舟山嵊泗联合发布嵊泗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同时发布2023年嵊泗县海洋生态文明发展指数结果。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局长黄海波,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阮飙,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金翔龙,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办公室副主任邓小东,自然资源部宁波海洋中心主任蔡燕红,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副处长程骅,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海洋预警预报处四级调研员苏建军,浙...